欢迎光临米乐电竞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13903378238/13363292803 中文English

米乐电竞

高效清洁液压胶管 不锈钢管 硬管 软管等各类材质管道

米乐电竞网
米乐电竞m6

米乐电竞产品展示

米乐电竞
米乐电竞网
米乐电竞m6
米乐电竞

台湾军力浅析 - 空军(上)

来源:米乐电竞    发布时间:2023-12-08 20:28:23
米乐电竞
米乐电竞网
米乐电竞m6
米乐电竞
产品详情

  台湾空军是机构组织最扁平化的一个军种,空军司令部下辖4个指挥部(作战指挥部、防空暨导弹指挥部、教育训练暨准则发展指挥部、保修指挥部)、7个作战联队(第1-第4战术战斗机联队、第5和第6战术混合联队、第7飞行训练联队)以及负责行政专机的松山基地指挥部。

  作战指挥部虽然是空中战术和防空作战的最高指挥机关,但是行政上和作战联队是并列的,互不隶属。作战指挥部下辖3个指挥/支援方面的联队,核心是战管联队,设有北、南、东3个区域作战管制中心、7个固定雷达中队和3个机动雷达分队(最后一篇会具体介绍)。

  作战联队在2004年“精进案”中取消了大队和中队编制,直辖2-3个战斗机作战队(第六联队是特种机大队、第七联队是战斗机训练中队)、1个修护补给大队、1个基地勤务大队和1个宪兵中队,每个作战队拥有20-30架飞机;防空暨导弹指挥部的编制和陆军类似,下辖5个防空旅和一个防空管制中心,每个旅拥有2-4个防空营。整个空军编制约3.5万人,略低于海军的3.8万人。

  台湾空军目前拥有约370架战斗机,加上各种辅助飞机总数约为550架,在世界空军里大约能排入前20。但是因为飞机主要来源地美国和法国的刻意限制,台湾空军的作战能力偏科很严重,绝大多数都是一支纯粹的防空军,严重缺乏战略攻势和对地攻击能力。

  台湾空军的作战联队也像海军舰队一样将同型战机编组在同一联队同一基地内,以便于维护保养,出击战机的飞行性能也保持一致。不过台湾空域实在是非常狭小,东西最大宽度也只有144公里,打开加力5-6分钟就能横穿,不同基地不同机型之间相互支援相当快捷。

  在7个作战联队部署的空军基地中,新竹、志航和花莲佳山基地是专用空军基地,其它和民航机场合用

  新竹基地是台湾本岛离大陆最近的一个空军基地,距平潭岛只有130公里,和上海到宁波的距离一样,距离台北市区则是60公里。机场离新竹市中心只有3公里,跑道西南角距离海岸仅1500米,附近的滩涂上除了三排水泥消波块并没什么抗登陆设施。

  新竹机场历史非常悠久,日占时期这里是新竹海军航空队的驻地,主力部队被抽调南下后大多数都用在训练陆攻机,1943年11月25日曾遭到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远程空袭,损失惨重。

  在战争后期太平洋上的机场基本丧失后,这里成为硫磺岛和冲绳战役期间日军空中力量的主力基地,冲绳海面上令美国舰队心惊胆战的神风自杀飞机“菊水攻势”大部分都是从这里起飞的,新竹也因此成为台湾被盟军空袭最多的基地。

  1950年美国空军进驻,1958年温州湾“九二四”空战中实战发射世界上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的F-86就从这里起飞。新竹机场曾于1998年开放军民合用,但仅开航8个月就因为进驻的国华航空公司发生多起事故而停办,改回空军专用。

  过去在桃园国际机场边上还有一个桃园军用机场,作为U-2大本营曾经鼎盛一时(现在基地内还埋着一架失事坠毁的U-2残骸),1998年空军401联队迁往花莲后闲置,2006年转给海军作为反潜机基地,因为桃园国际机场航班过于繁忙相互干扰太大于2013年正式废止,原定入驻的P-3C也迁往屏东。

  因此新竹基地成为第三作战区范围内唯一的一个战斗机机场,担负整个北台湾的防空任务,距离大陆最近,预警时间最短,这也是台湾空军把手头截击能力最强的幻影2000全部部署在这里的原因。另外新竹机场还是台湾军用机场中年均浓雾日最少的一个(仅2.9天,清泉岗5.8天,嘉义16.5天,台南13.3天,屏东7.6天),在海洋气候的台湾非常难得。

  新竹基地跑道长3750米,基地内建有41个机堡,在跑道东端有4个双机堡,西端则是2个双机堡和1个四联机堡,每侧各有8个值班飞机停机位,其余位于跑道两侧的都是单机堡。

  建议在电脑上或者手机横屏查看机场细节,图中机堡编号仅用于统计,和实际号码不同

  这些加固型机堡长22米,宽23米,顶部厚一米,防御标准是抗击500磅(226.8公斤)航弹直接命中。

  而我军“300远火”射程150公里,弹头重量230公斤,圆概率误差(CEP)约10米,发射普通杀伤爆破弹可能还啃不动,配用专门的钻地弹头足以保证命中击穿顶盖,并依靠动能和崩落的水泥块摧毁机堡内的飞机和器材。当然现在我军武库里能对付这类钢筋混凝土加固目标的趁手家伙还有很多。

  台湾空军基地通常在机场周围布置2-4套“天空卫士”近程防空系统,它由“天空卫士”火控雷达(最大探测距离20公里)、2门厄利空35毫米双管高炮(射程4公里)和1-2座陆基4联装“麻雀”防空导弹(射程18公里)组成,雷达、高炮和导弹都为拖曳式,部署在加高的发射平台上,有坡道通往地下洞库。台湾从1980年起进口了24套“天空卫士”,建设了21个阵地,但目前只部署了16套,其中8套配备了麻雀导弹。

  今后将用“捷羚”防空系统替代,除了增加新加坡产博福斯40毫米高炮和T-82型20毫米高炮,导弹也将更新为红外制导的“天剑1”(射程8公里)和主动雷达制导的“天剑2”(射程20公里)。但是因为这两套系统都不和区域防空系统联网,完全依靠自身雷达独立作战,在现代防区外对地攻击武器面前实战效能相当低下,聊胜于无。

  除了第二联队的幻影2000,陆军航特部601陆航旅的一个AH-64E攻击直升机作战队于2020年2月18日从桃园龙潭机场移驻新竹基地,更加靠近海岸部署。

  今年7月16日,“汉光36号”演习中一架陆航601旅的OH-58D直升机在新竹机场内坠毁,机上两名驾驶员死亡。

  空军第二战术战斗机联队暨原第499联队成立于1953年,2年后由P-47换装F-86F进入喷气时代,先后装备过F-100和F-104,1997年开始接收第一架幻影2000,1998年11月全部60架幻影交付完毕。2004年“精进案”后调整为直辖第41、42战斗机作战队和第48换装训练队,按编制各配备20架幻影2000,联队长为少将军衔。

  1989年时任参谋总长郝伯村访问法国,除了引进“拉斐特”级护卫舰外还促成法国出口幻影2000战斗机。当时台湾空军的主力截击机还是2个联队的F-104,年代久远,故障率高,服役38年间总共302架坠毁了114架,坠机率在装备F-104的空军中高居第一,急需换代。

  经过长时间地下谈判,1992年密特朗政府批准向台湾出售48架单座型幻影2000-5Ei(2001-2048号机)和12架双座型幻影2000-5Di(2051-2062号机),另外包括960枚新锐的“米卡”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离空对空导弹、480枚“魔术2”格斗导弹、若干ASTAC电子侦察吊舱和相关支援器材,总价38亿美元,代号“飞龙专案”。这是“米卡”导弹数量最大的一笔出口订单,因为台湾方面怕国际形势变化法国今后会禁止出口。

  当时幻影2000B/C型在国际市场上受到F-16C/D型的压制,为了保持竞争力,达索公司和航电生产厂商汤姆森CSF公司在没有正真获得法国空军支持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开发改进型幻影2000-5。来自台湾的订单雪中送炭,分摊了大量研制费用,也令台湾空军成为幻影2000-5的首个用户,法国空军直到2000年才将幻影2000C机队升级为幻影2000-5,ASTAC吊舱更是到2013年才配备给幻影2000D。

  和幻影2000B/C型相比,幻影2000-5换装了新型RDY脉冲多普勒雷达,对空搜索距离达到130公里,可同时扫描24个目标并跟踪最具威胁的8个目标,引导4枚“米卡”导弹攻击其中4个目标,多目标交战能力大大增强(同期IDF只能同时攻击2个目标,F-16A/B尚不具备多目标交战能力)。座舱采用为“阵风”战斗机开发的部分玻璃座舱技术和VEH-3020平显,并安装了ICMS MK2电子战套件和Samir DDM导弹警告系统。但是幻影2000-5没有配备战术数据链,售台型号也取消了法国版所具备的对地攻击能力、“飞鱼”反舰导弹发射模式和空中加油能力。

  幻影2000-5的气动布局没有改动,发动机升级为M53-P2,起飞推重比提高7%达到0.9,最大速度2.2马赫,爬升率285米/秒,最大升限1.7万米。和同期的F-16A/B相比,幻影2000-5的低空爬升率并不突出,前者海平面最大爬升率能够达到315米/秒,但是F-16受进气道和气动布局的限制,高速性能和高空性能不佳,速度超过1.5马赫、高度超过1.1万米后爬升性能直线下降较快。所以台湾空军十分倚仗幻影2000-5的高空高速截击能力,力图把防空拦截线尽量外推。

  幻影2000是台湾空军几十年来首次接触法制武器系统,为此于1994年4月派出李元度和沈一鸣2名测战中心的中校秘密赴法试飞2周,这是台湾空军第一次线月,中国空军代表团就已经应邀在法国考察过幻影2000,并由葛文墉和蒋德秋试飞过幻影2000B的01号原型机共计7架次(熟悉飞行2架次,特技、导航、对地攻击、雷达、空战及全挂载飞行各1架次,6次后座,1次前座)。葛文墉飞了4架次,他在试飞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幻影2000的航电系统、操控性能和飞行品质,同时也指出发动机推力较小,跨音速、超音速增速过慢,高空性能甚至不如歼-8。

  后来因为购买40架幻影2000的价格远超我国的承担接受的能力,且飞机性能不全部符合我军的装备要求,加之当时已经和格鲁曼展开联合改进歼-8II的“和平珍珠”计划(我方是在对比了马可尼、达索和格鲁曼的改进方案后选择后者的,雷达、座舱显示、航电系统均优于幻影,还有引进“麻雀”导弹和F-404发动机的可能性),法方虽然极力推销也没有成功,进而间接促成了幻影2000前往海峡对岸,但我们对幻影2000的了解并不比台湾少多少。印度则在1982年采购了40架幻影2000,于1985交付,和我军对该机的接触几乎同时进行。

  葛文墉当年和法国试飞员同机试飞雷达科目,法方只负责地空联络和机内设备使用,由中国试飞员全权操作飞机

  1996年以沈一鸣为首的14名台湾精英飞行员分2批赴法培训,用11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部科目。沈一鸣此前刚在美国完成F-16战斗机的换装训练,返台出任第41战斗机中队中队长,而且参与过IDF“经国号”战斗机原型机的测试评估试飞,具备当时非常少有的操作高性能雷达和超视距导弹的经验,他在法国培训期间作为领队发挥出很强的领导和示范作用。

  从1997年5月5日到1998年10月28日,全部60架幻影2000-5分9批从马赛经海路运抵花莲,第11大队下辖的第41、42中队分别于当年4月及11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第48中队则在2001年5月完成改装,第499联队完全形成战斗力,凭借RDY雷达和“米卡”主动雷达导弹的组合在当时整个东亚都处于领先水平。另外根据当初的协议,台湾空军每两年派出一名第二联队的教官前往法国空军现役幻影中队交流实习两年,一直延续至今。

  我军要到2002年在歼-8H/F上才初步具备发射霹雳-11半主动弹和霹雳-12主动中距弹的能力,在此之前全空军只有2批48架苏-27(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交付)拥有超视距攻击能力,R-27半主动弹的实际作战效能也相当低。

  但是幻影2000在台湾的服役却一直有些水土不服,来台初期因为座舱空调系统不适应台湾气候,飞行高度超过3千米时座舱盖会结雾;后来又发生过发动机叶片断裂而无法起飞的事故。加上中法关系改善后法国对台湾的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供应采取各种拖延措施,导致维护保养困难重重(F-16机队故障在1个星期内能得到美方响应,法方4个月都难说有回音),也一直得不到升级,幻影2000机队的妥善率常年徘徊在50%-60%之间,最近两年台湾空军发布的数据也就勉强维持在65%。

  运作费用高昂也是另一个大问题。据2010年立委林郁方办公室提供的数据,IDF每飞行小时的操作成本是25万元新台币,F-16是16万元,幻影2000则高达80万元,即使一个架次都不飞一年的维护成本都要1400万一架,一个第二联队的运作经费几乎占到了5个战斗机联队的一半。

  到前为止幻影2000已经坠机6次,除一架修复以外损失了2架单座型(2036、2040号机)和3架双座型(2052、2053、2058号机),12架双座型折损了1/4。从台湾媒体的报道能够正常的看到新竹基地的机堡大部分时间都是空着的,经常参加公开活动、担负专机护航的都是同样的几架。

  外界一致认为台湾空军已经将大部分幻影2000封存于花莲佳山和台东建安两个洞库基地中,新竹基地担负战备值班的只有一个不满编的战斗队十几架飞机。新竹基地从今年4月起进行为期2年的跑道大修,第二联队除了留下4-6架幻影2000在新竹进行战备值班(沿滑行道紧急起降),其余飞机全部调往清泉岗基地,按照上面的估计去清泉岗的实际上可能也不足十架。

  虽然幻影2000目前的作战能力已经相当低下,连“米卡”导弹都早已过了有效期而得不到任何补充,到了该全部淘汰以节省国防经费的地步,但是因为第二联队在装备幻影2000后的短短20年间培养出6位空军上将、4任空军司令,沈一鸣官至参谋总长,“幻影帮”在上层势力庞大,所以保留还是淘汰就成立一个军队各山头间的政治问题。

  2019年7月1日出任参谋总长的沈一鸣上将于今年1月2日在黑鹰直升机坠毁事故中丧生,成为因公殉职的最高将领,幻影2000的命运或许也会就此改变。

  清泉岗基地位于台湾本岛西海岸正中位置,距离福建莆田南日岛约146公里,北距新竹机场66公里。它和台中国际机场共用一条长3750米的跑道,跑道北端距离海岸7.8公里,离台中市区12公里。因为陆军第10军团的主力部队都部署在清泉岗以东的台中市区各处,清泉岗基地内只有一个空军宪兵中队,台中港和清泉岗基地实际上处于不设防状态。

  清泉岗基地建于日占时期,该地古名“公馆”,在当时称为公馆机场。1956年根据美台签署的《共同防御条约》实施“阳明山”计划,由台湾提供台中大肚山土地,美国负责工程建设,对公馆机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1959年11月以台中机场之名落成启用。为纪念淮海战役中战死的邱清泉中将,1966年正式更名为清泉岗空军基地。

  1943年11月26日美国第14航空队航拍的丰原飞行场(1945年改称公馆机场)

  越战开始后美国空军作战部队于1963年开始入驻该基地协防台湾,68-69年的高峰时期驻扎兵力接近一万,成为远东最大的空军基地,部署了F-104、F-4、C-130、KC-135等主力机型,连B-52和SR-71都曾现身清泉岗。1975年美军撤出最后一支作战部队,地勤支援部队到1979年美台断交才全部撤离。

  2004年台中航空站从台中市区的水湳机场迁来,清泉岗机场成为军民合用机场,西侧的民用部分于2016年扩建后更名为台中国际机场,是继桃园和高雄小港之后的台湾第三大国际机场。东侧的军用部分由空军清泉岗基地和陆航清泉岗基地两部分所组成,其中独立的陆航设施是2019年开始新建的,预计2023年完工,和新竹基地一样将成为陆航602旅的前进作战基地,目前AH-1W已经进驻。

  受场地限制,清泉岗基地的8个值班战机双机堡全部设置在跑道南端,可以在3分钟内起飞16架战斗机,其余16个强化机堡也基本集中在机场东南部。清泉岗和嘉义两座基地担负着台湾本岛西海岸软肋部位 - 第五作战区的空防重任,该区域内的陆军第十军团相对最弱,又没有海军基地和舰队,只有尽可能依靠空军的多任务作战能力进行积极防御。

  媒体公开报道我军在西北地区修建了1:1比例模拟清泉岗基地的导弹靶场,防部于去年8月向立法院递交的2020年度预算案中专门耗资44亿新台币在清泉岗建设9座抗炸系数更高的四联机堡,取代现有美国空军修筑的旧式机堡,计划到2026年完工。

  清泉岗部署的是第三战术战斗机联队,原第427联队,前身是抗战时期的空军第三大队,1936年成立于江苏句容。1953年在屏东扩编为第三联队,先后装备过P-47、P-51、F-86F和F-104,1992年开始换装IDF战斗机,成为台湾空军第一支装备二代机的部队,沈一鸣就是第一批6名IDF种子飞行员之一。

  第7换装训练中队、第8中队和第28中队分别于1993年11月、1994年12月和1995年11月实现初始作战能力,1997年全联队完成换装任务。2004年“精进案”中撤销第3大队和第8中队,联队直辖第7作战队(30架IDF)和第28作战队(20架IDF),另设有战研测评中心(6架IDF)。

  IDF是台湾“自制防御战机”的英文缩写,正式型号为F-CK-1,其中的CK是经国二字的威妥玛拼音缩写(Ching-kuo),中文名称就是“经国号战机”,以纪念在80年代提出自研战斗机的蒋经国。当时中美正处于联手抗苏的蜜月期,刚刚断交的台湾向卡特政府求购F-16A/B遭到拒绝。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再次提出采购降级的F-16/79和F-20各150架,但是因为美国正在向中国推销前者,被华盛顿一口回绝。

  虽然外购之路暂时断绝,1982年里根总统出于平衡海峡两岸力量的考虑,在和大陆签署三个联合公报中的最后一项《八一七公报》的同时也做出了对台湾的“六项保证”,为向台湾输出武器技术打开了绿灯。不过美国对台湾自研战斗机的性能做出了不少限制,只能介于F-5E/F和F-16A/B之间,大体等同于F-16/79。有意思的是当时台湾情报部门了解到法国可能向大陆出售幻影2000-5,所以IDF立项时的头号假想敌就是幻影2000-5,结果后来对手成了队员;次一级的对手则是开始大量装备的歼-7和歼-8。

  IDF由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主持研发,1983年并入中山科学院以打破行业壁垒,统筹全台的科研生产力量。IDF的设计分为四大部分,分别和4家美国公司做了深入合作:

  实际上IDF的总体设计就是由刚刚研制成功F-16的通用动力主导的,中科院只是起到辅助和协调的作用。通用动力派出了上百名在职及退休技术人员以个人名义赴台,沿用F-16的研制模式展开设计工作,在获得美国政府核准的技术出口许可后尽量采用F-16的零部件,第一阶段软件开发也由通用动力负责,第二阶段才交由台方独立完成。

  不过在具体设计中台湾空军的使用习惯和实际的需求得到了相当好的体现,融合了多个设计的具体方案的优点,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架具有独特三代机特征的现代化战斗机,而不是日本的F-2战斗机那样纯粹的F-16放大版。

  源自F-16的机型,从左到右分别是F-16C、日本F-2、台湾经国号和韩国FA-50

  IDF的研制分为3个阶段,初期项目名称是LCIF低成本国际战斗机,中期改为LWDF轻型防御战斗机,1985年更名IDF - 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其实叫本土防御战斗机更合适。从下面这张型号开发演进图中能够正常的看到IDF方案最初的来源正是台湾空军上一代的主力机型F-104G和F-5E,期间演变出众多备选方案,包括和F-16XL类似的三角箭形机翼,最后选择的主线。直到倒数第二个SE-5方案时忽然大幅度修改了主翼设计,从F-16式的中等后掠角机翼变更为F/A-18式的小后掠角机翼,后缘前掠。

  这一改动看似突兀,其实就是有内在原因的。麦道F/A-18的前身是参与美国空军LWF轻型战斗机竞标的YF-17,而YF-17是诺斯洛普20年战斗机设计发展的集大成者,其机头和机翼部分和F-5E/F一脉相承。台湾空军则拥有世界上顶级规模的F-5E/F机队,按许可证在本土生产了308架,对它的结构和性能了解得相当透彻。修改为F-18式的翼型一是减小诱导阻力,提高巡航效率,二是照顾台湾空军的飞行操作习惯。

  IDF具有浓厚的三代机特征,就像是F-16和F/A-18的结合体:扁圆型略带下垂的机头、大边条以及左侧的机炮安装方法、翼身融合的机体、全动水平尾翼和尾撑结构都和F-16非常接近。

  肋部半圆形固定式正激波进气口、气泡型座舱、主翼翼型和双发的后机身布局又形似F/A-18。

  在欧洲的阵风、台风等三代半战斗机服役之前,IDF的气动设计是西方早、中期三代战斗机中最复杂最前卫的,比边条极小的F-15、翼身不融合的F/A-18都要先进。大边条可以在大仰角状态拉出强烈的涡流,增升效果非常明显;翼身融合程度超过F-16,不但使机体也产生一定升力,弥补了机翼面积的不足,还提高了机体抗载能力,达到9G的最大使用过载。

  IDF的航电系统在90年代初算得上非常豪华了,采用“金龙-53”型脉冲多普勒雷达(金龙之名来自李登辉之父李金龙),性能介于F-20的APG-67和F-16A的APG-66之间,拥有18种操作模式(原有的24种被美方删除6种对地模式),对空上视距离达到148公里,下视距离80公里,对地搜索距离67公里,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可同时锁定2个空中目标。飞机采用美国利尔公司研制的模块化三余度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1553B总线,HOATS手不离杆式侧杆操纵;一平二下的座舱布局比F-16A/B还要先进;H423型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能和飞控及火控系统交联,实现飞-火-推一体化无顾虑飞行。

  IDF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它的发动机,最初的设想是采用F/A-18的F404,但是美国拒绝提供,只好和盖瑞特公司合作以TFE-731发动机为基础研发一款推力更大的涡扇发动机。TFE-731被广泛应用于达索“猎鹰”、利尔喷气等公务机上,台湾航发中心在诺斯洛普协助下研制的AT-3“自强”高教机就安装了2台,而洪都研制的教练-8原型机和出口型号也采用了1台(我军自用型号换装乌克兰发动机)。TFE-731的性能中规中矩,用在公务机和教练机上相当合适,但是给正规战斗机用就不够了,它的高压压气机甚至还是离心式的,技术上比较落后且改进潜力有限。

  TFE-731的压气机部分,4级低压压气机为轴流式,1级高压压气机采用50年代的离心式设计,迎风截面积大,严重限制了高速性能。TFE-731的核心机其实就是DC-10的TSCP700型APU辅助动力单元!

  美国方面一直刻意限制台湾能轻松的获得的先进发动机技术,新的TFE-1042发动机经过2个阶段的重大改进推重比才勉强达到6.99,军用推力只有2.75吨,加力推力4.2吨,自重616.9公斤,仅相当于美军70年代水平,给最大起飞重量9.5吨的IDF勉强够用。该发动机最后被美军赋予F125-GA -100的正式编号,IDF就是它的唯一用户;非加力的F124用于捷克L-159和意大利M-346两种教练机以及波音的X-45隐身无人机。作为对比,F404单台发动机的军用推力就有5吨,加力推力8吨,净重仅仅1035公斤,比2台F125要轻198.8公斤,加上支撑结构、管线和附件重量差异更大。

  一台高性能中推被两台较落后的小推替代,不可避免地造成结构增重,机身加宽,机体湿表面积也随之变大,导致IDF的阻力大、高速性能差、作战半径小、有效载荷低。台湾官方宣称IDF的最高速度能达到1.8马赫,但是简氏防务周刊估算最高只有1.2马赫,一些资料甚至认为只能达到1.04马赫。

  不过F125发动机也不是一无是处,它采用了先进的FADEC全权数字发动机控制管理系统,加速性能较好,还能和火控系统交联。由慢车到最大推力只需五秒,在战备值班时可以在4-5分钟内完成冷启动紧急起飞。

  IDF的典型空优挂载是2具副油箱、4枚“天剑1”红外格斗弹、机腹半埋挂架下的2枚“天剑2”中距弹,前者具备全向攻击能力,后者为主动雷达制导体制,射程60公里。除此之外IDF也可以挂载普通航弹、集束炸弹、激光制导炸弹和“小牛”对地导弹,多功能作战能力较强,作战任务弹性比台湾版的幻影2000-5高出不少。

  IDF原型机于1989年5月28日首飞,距离项目开始的1982年仅过去7年,对毫无战斗机研发经验的台湾来说进度相当顺利。最初台湾计划生产250架IDF,但是80年代末国际形势转变,台湾获得了梦寐以求的150架F-16A/B和60架幻影2000-5,IDF和它们相比就显得劣势明显了,而且造价颇高,单座型单价就达到了2300万美元,比F-16A的1460万美元还要贵出一截,唯有自研自产不受制于人这一优点。除了6架原型机外,从1992年到1999年共生产了103架单座A型和28架双座B型。

  总体而言IDF在处处受到掣肘的情况下设计得还是相当成功的,基本达到了台湾空军赋予它的作战要求 - 中低空空优作战、中距离截击和对地对海攻击。因为台湾空域狭小,基地密集,航程短、载弹量小、高速性差等缺点对台湾空军来说都不是大问题。而得益于先进的飞控和航电系统和三代机的优秀气动布局,IDF的转弯半径、大仰角飞行能力、格斗性能和低速飞行能力都相当好,并不像很多媒体和两岸军迷认为的那么不堪。

  作为轻型机和同期大陆装备的歼-7相比,IDF的水平无疑高出很多。歼-7系列直到2004年定型的歼-7G上才配备了仿制以色列的JL-7火控雷达,且没有超视距攻击能力;从歼-7E开始采用的双三角翼也仅仅是改善了低空低速性能,和电传操纵的IDF比飞行品质、机动性能还相去甚远;航程短、载弹量少的缺点基本相同,只有2倍音速的高速性能要超过IDF。大陆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研三代机是1998年首飞、2005年服役的歼-10,分别比IDF晚了9年和11年。

  IDF被两岸军迷都戏称为“I dont fly - 我不会飞”。但实际上这个称呼的源头是在野时的立委,以质疑的国防政策,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等他上台亲自主持第一联队换装IDF仪式的时候,立刻就改口说“真香”了:“IDF不仅能飞,而且飞得很好!”

  虽然IDF在试飞阶段遇到不少麻烦,尤其是全动平尾故障很多,但服役后的安全记录并不算太差,到目前为止坠毁了1架单座型和3架双座型,前3次的5位飞行员均平安获救,2008年后未出现重大事故。在幻影2000-5大部分封存的今天,IDF仍然兢兢业业地承担着台湾西部的防空重任。

  完成A/B型的生产之后,中科院和汉翔公司从2001年开始做“翔升计划”对IDF进行升级,增加2个“天剑2”挂架,集成“万剑”防区外反跑道巡航导弹和“天剑2A”反辐射导弹,升级雷达、彩色数字化航电系统、电子战系统和飞控电脑,在风挡前安装刀状敌我识别天线,增加地形跟踪模式,并且具备安装机背保型油箱的能力。

  新机被命名为“雄鹰战机”,在2004年10月和2007年3月分别进行了单座C型和双座D型的首飞。10005号单座型沿用旧有机体结构,只对航电系统升级,10006号双座型为机体/航电完整构型。但是台湾空军对这一改进并不满意,因为发动机没有变化,增加航程、提升隐身性能等最初提出的要求都没能实现,最终单双座各建造了一架原型机就中止终计划。

  2009年汉翔公司又开始执行“翔展计划”,选择“翔升计划”中的部分必要项目,分两批对台南基地的71架和清泉岗基地的56架IDF A/B型进行中期改进,称为IDF A/B MLU,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全部完成,打补丁式地进行了有限升级。

  此时距离IDF首飞已逝去了28年,因为台湾当局热衷于外购而忽视自研,当年的开发团队早已散尽,大部分去了韩国协助研发T-50。这真是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头十年中还遥遥领先的IDF如今已经被歼-10C、歼-16和歼-20不知道甩到哪里去了,连“枭龙 Block3”随便拿一个DSI进气道或者有源相控阵雷达出来都可以实力碾压。

  嘉义基地在当地俗称水上机场,但它并不是一个水上飞机场或者坐落在水上,只是因为基地位于嘉义县水上乡,东距嘉义市区8公里,离海岸线公里,是台湾空军离海最远的一座基地了。

  水上机场建于日占时期,当时是旧日本陆军航空队第14战队的基地,战后美国空军也曾经进驻。1976年嘉义机场开始军民合用,不过民航嘉义航空站只属于丙种机场,规模很小,连登机廊桥都没有,小小的一座航站楼位于基地范围外,只能靠摆渡车送旅客往返停机坪。

  嘉义机场的绝大部分面积都属于空军嘉义基地,虽然场站范围相当狭小,仍然建有两条跑道:西侧的主跑道18R/36L(3050米×45米)和东跑道18L/36R(1618米×23米),两者之间是滑行道。跑道南端建有6座双机位加固机堡,跑道北端有4座双机堡,共有20个值班飞机停机位,除此之外还有31个单机堡集中在东北角。在机场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天空卫士”阵地,东南角新建了“爱国者”地空导弹阵地。

  第四联队(前第455联队)历史悠远长久,前身是空军第4驱逐机大队,1936年10月在杭州成立,大队长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志航中校。后因高志航在“814”空战中首开击落日机的纪录(8月14日亦成为空军的空军节),第二天再次击落2架来自“加贺”号的舰载机,第四大队被命名为“志航大队”。

  嘉义基地前有澎湖列岛屏蔽,南北各有台南和清泉岗基地掩护,离海岸又比较远,是台岛西部相对最安全的一个基地,驻扎在这里的第四战术战斗机联队也就成了整个西海岸的空军预备队。除了第21、22、23三个战斗机作战队各装备20架F-16A/B以外,联队还辖有空军唯一的战斗搜救单位 - 空军救护队,通称“海鸥部队”。

  该救护队原有的16架S-70C已经服役33年,13架S-70C-1在今年初退役,由2017年引进的15架UH-60M替换,但其中1架在今年1月2日坠毁于新北市乌来山区,也就是葬送参谋总长沈一鸣上将的那架。剩下3架S-70C-6中的1架即将退役作为零件备份,另有3架EC-225“超级美洲狮”MKII。

  目前6架老搜救机仍然采用蓝白相间的鲜艳涂装,新引进的“黑鹰”则采用深绿迷彩

  关于F-16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这里就不再详细的介绍设备和性能了,单讲讲台湾买到的是如何的F-16。

  F-16A/B是1974年首飞、1978年进入美军现役服,诸多划时代的先进设计和并不算昂贵的价格(A/B型1998年单价1460万美元)使它成为国际军贸市场上的抢手货。但是卡特政府在1977年2月开始执行一项旨在减少全球武器扩散的新政策,禁止出口美国现役武器。只有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以色列和韩国得以破例拿到F-16的出口许可,约旦、台湾、委内瑞拉的申请都被拒绝了。

  通用动力为此专门设计了降级版F-16/79,用F-4/F-104采用的J79涡喷发动机替代了先进的F100,前者的海平面加力推力只有后者的78%,油耗也增加很多,因为进气量与发动机长度不同,进气口和后机身也有必要进行相应的修型。J79的工作时候的温度要比F100高很多,还专门安装了一副重达900公斤的不锈钢隔热罩。这些措施使F-16/79完美地达到了美国出口战斗机的要求:

  并驾齐驱的3种F-16,最近的是F-16/79,中间是B-1A下马后采用其F101发动机的F-16/101验证机,最远的是标准的F-16A。F-16/79外观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加长的进气道上唇口和延长很多的尾喷口基座。

  这样一款3代外壳2代心脏的F-16/79最终一架都没卖出去,包括计划中最大的客户 - 中国空军,美国也在之后放宽了正版F-16的出口限制。

  时间一晃到了1989年,在此之前每年的美售会议上台湾方面都会提出采购F-16,每次都被打退票,连降级的F-16/79和F-20都求购无门。但当年5月时任参谋总长郝伯村访问法国带回60架幻影2000-5的订单,而且IDF“经国号”战斗机也正好首飞,采购量将达到250架,眼看台湾这个庞大的传统美制战机市场就要被瓜分殆尽,美国政客和军火商终于坐不住了。

  1992年9月14日,老布什在总统连任竞选中宣布向台湾出售150架F-16A/B战斗机,价值58亿美元,当年11月正式签约。这一采购计划美方命名为“和平凤凰”,台方为“凤凰计划”,创下了美售交易额的新高,单笔合同金额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F-16的生产从1973年开始延续至今,期间只有2017-2019年因为洛马将生产线从德州沃斯堡搬迁到南卡罗莱纳格林维尔而暂停了2年,以将沃斯堡的产能转向F-35。47年来F-16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衍生出非常多的改型,但大的型号按机载雷达的类型分只有A/B、C/D、E/F/V三代,每一代中又分为多个批次,其中卖给台湾的F-16A/B Block 20能算得上是最特殊的一型。

  在售台协议签署的1992年,当时仍属于通用动力的沃斯堡工厂(1993年被出售给洛马)早已在8年前转产F-16C/D。A/B型的最后一个批次Block 15在1985年3月就停产了,沃斯堡工厂共为美国空军生产了672架F-16A和117架F-16B,以色列67架A型/8架B型,埃及39架A型/9架B型,巴基斯坦28架A型(还有第二批11架因禁运没交付)/8架B型,委内瑞拉18架A型/6架B型,泰国8架A型/4架B型,新加坡12架A型/4架B型,印尼8架A型/4架B型。

  为了降低政治敏感性,卖给台湾的F-16启用了一直保留的Block 20这个批号,从产品序列上看仍然属于A/B型,因为C/D型的第一个批次是Block 25。但是沃斯堡生产线架再改回标准A/B型了,于是洛马特别开发了一个大杂烩型号。

  Block 15 OCU机体结构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台湾的Block 20没办法使用GE的F110发动机,因为从C/D型的Block 30/32批次开始才引入可互换GE、普惠发动机的通用发动机舱设计,它的进气道也是适配F100发动机的NSI“小嘴”。

  Block 20的机翼、垂尾和平尾都来自当时在产的C/D型Block 50/52(1991年下线吨),平尾面积比A/B早期型扩大30%,结构强度更高。只有垂尾基座保留了A/B型较短较窄的形态,没安装C/D型上俗称为“小岛”的三角型背鳍延伸段,也没这个基座前端的UHF刀片天线(C/D型最大的外观区别)。实际上C/D型扩大垂尾基座体积是为了安装ASPJ机载自卫干扰机,但该项目在1990年被取消,增大的空间就一直空着,白白增加了重量和阻力,维持A/B型的小基座是务实之选。

  变化最大的还是航电系统,Block 20引进了当时正在进行的欧洲四国F-16A/B MLU中期寿命升级计划的部分子系统,但并不完全相同,也不能把它归于MLU型号。

  台湾共为Block 20采购了157部APG-66(V)3A脉冲多普勒雷达,它是MLU计划中APG-66(V)2A的改进型,增加了连续波发射组件以制导“麻雀”半主动弹,但弱化了对地探测能力,并特别取消了对AIM-120主动弹的支持。从技术水平上看APG-66(V)3A最大探测距离达到180公里,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6个,基本上等同于削弱对地攻击能力版的APG-68雷达 - 也就是C/D型相对于A/B型最大的改进之处。

  Block 20的座舱配置和MLU以及Block 50基本相同,采用德州仪器的MMC-3000模块化任务计算机。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实际使用的战斗机模块化综合处理系统,取代了F-16原有的多个分散计算机系统(HUB系统计算机、通用航电/火控计算机、核心接口存储管理计算机等),重量减轻55%,体积缩小42%,耗电量降低32%,系统可靠性大幅度提升,拥有更大更灵活的升级空间。

  另外还采用了费尔柴尔德公司的数字化地形系统、彩色阴极射线早期仍是单色的),座舱内部仪表与夜视镜相容,飞行员佩戴夜视镜对准平显时会自动关闭夜视功能,以便看清平显读数。但台湾机型使用的不是Block40/42开始配备的GEC-马可尼广角衍射平显,仍然是旧式的反射平显。

  Block 20的电子自卫系统也相当先进,配备了Block 50上的AN/ALR-56M雷达告警系统和作用距离达到185公里的AN/APX-113(V)先进敌我识别系统(特征就是座舱前面的4具绰号为“切鸟器”的刀状天线中队配备的雷锡昂AN/ALQ-184(V)7电子战吊舱,成为这款先进吊舱的第一个海外用户,在此之前所有出口型F-16和驻海外F-16中队都使用上一代的ALQ-131吊舱。

  不过Block 20的线传飞控系统沿用了A/B型的模拟式架构,没有升级到C/D型的全数字式系统,因此无法将“蓝盾”吊舱的低空导航信号集成到飞控系统中。

  台湾采购的150架F-16中120架为单座A型(6601-6720号),30架双座B型(6801-6830号)。B型是同型教练型,除了多出后舱教员座席外和A型具备相同的飞行包线和武器挂载能力。

  1996年7月第一架Block 20出厂,1997年4月14日首批2架(单座6609、双座6810号)从美国飞抵嘉义基地,当年10月第一个换装的第21中队成军,2001年12月第455联队达到完全作战能力。2002年1月第二个F-16单位第401联队在花莲基地成军,该联队的F-16在垂尾上绘制了台东少数民族阿美族守护神“马拉道”太阳神的光芒图腾。

  和台湾的幻影2000-5一直得不到法国方面的升级相比,F-16的境遇要好得多。因为被刻意削弱对地攻击能力,初始的Block 20只能投掷无控航空炸弹和发射电视制导的“小牛”对地导弹。1998年6月,美国出售了28套外销版“蓝盾”红外低空导航和瞄准吊舱,价值1.6亿美金。这批吊舱取消了自动地形跟踪/回避和向“小牛”导弹自动分配目标的功能,但是仍让台湾的F-16获得了夜间低空导航和自主激光照射/投掷“宝石路II”激光制导炸弹的能力。Block 20制造时已经在进气道下方安装了5L和5R两个硬挂点,为今后挂载“蓝盾”吊舱打下了伏笔。

  和飞机一同采购的还有600枚“麻雀”中距弹和900枚“眼镜蛇”格斗弹。因为只能发射半主动制导的“麻雀”,在台湾二代机全部服役时F-16反而是超视距作战能力最弱的一个机型。2000年克林顿政府在执政末期宣布售台200枚AIM-120C-5导弹,并将火控电脑升级到MMC-3051标准,解锁了对AIM-120的使用限制。2002年导弹交付后一直保存在美国本土,台湾飞行员要进行训练和试射只能前往美国进行,直到2004年9月才将这批导弹全部移交台湾 - 因为大陆空军的苏-30试射了性能远超“麻雀”的AA-12导弹。

  2007年小布什政府再次售台218枚AIM-120C-7、235枚“小牛”对地导弹、60枚AGM-84L“捕鲸叉”反舰导弹和50套AGM-84G型改装套件,增强了台湾F-16机队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挂载2枚“捕鲸叉”的第五联队F-16A,台湾空军在2001年2月5日创下F-16全球首次发射“捕鲸叉”的纪录

  2016年7月1日,雷锡昂导弹系统分部被授予合同向台湾出售40枚AIM-9X BlockII先进格斗导弹和40枚CATM训练弹,2019年3月交付。2017年6月29日又出售了50枚“哈姆”反辐射导弹和56枚AGM-154 JSOW联合防区外滑翔炸弹。

  今年8月12日从嘉义基地起飞执行战斗空中巡逻任务的第四联队F-16双机,在机腹挂载ALQ-184(V)7吊舱,进气道下挂了“蓝盾”吊舱,左侧的飞机携带了4枚AIM-120和2枚AIM-9X,右边的飞机相当罕见地挂载了6枚AIM-120

  不过Block 20在服役后也暴露出相当多问题,接收新机验收时甚至发现多架飞机内部线缆过长,和机体摩擦会造成短路;飞控软件和部分新增添的设备带有技术缺陷工作不稳定,故障率很高;美方还将很多A/B型的库存旧零件以次充好发给台湾;台湾的亚热带海岛性气候也带来维护保养方面的很多麻烦。各种各样的因素叠加造成F-16机队妥善率长期不达标,到目前已经坠毁了8架(6架单座2架双座),10名机组中仅2人生还(其中吴彦霆少校一人占了2次,在第1次坠机中获救,2018年的最后一次事故中失踪)。2010年4月空军参谋长葛熙熊在立院答询时坦诚F-16无法达到75%的妥善率标准。

  总体而言,台湾买到的Block 20集A/B型的轻巧机身、C/D型的强壮机翼、MLU和Block 50的先进航电于一身,近距格斗能力略优于C/D型和MLU,超视距空战能力和C/D中期型相当而优于MLU,只有对地攻击能力比较弱,是一款相当优秀的三代战斗机。

  台湾的F-16于2002年实现完全作战能力,数量多达150架。而我军的歼-10A要到2005年才开始服役,配备的AL-31FN发动机推力比F100-PW-220大(军推7.57吨 vs. 6.62吨,加力推力12.97吨 vs. 10.78吨),重量也大一些(1.57吨 vs. 1.46吨)。歼-10A的正常起飞重量约为12.8吨,推重比1.02,Block 20正常起飞重量12吨,推重比达不到1。歼-10凭借鸭式三角翼气动布局和二元可调超音速进气道,在机动性和高速性上具有优势。

  但歼-10A的JL-10脉冲多普勒雷达作用距离只有130公里左右,早期配备霹雳-8格斗弹和霹雳-11中距弹,和Block 20相比在作战效能、可靠性、电子战能力和实战经验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2000年配备AIM-120并升级了雷达之后,F-16在台湾海峡这样的狭小空域内即使面对大陆的苏-27/苏-30系列在视距外交战方面也不落下风。

  除了嘉义、花莲的2个作战联队,台湾空军将16架F-16留在了美国本土亚利桑那州卢克空军基地,组建了第21训练中队用于F-16飞行员的高级科目训练,这些飞机采用美国空军涂装,机尾绘有Gambler - “赌博者”的绰号,中队标志是Black Jack - 21点赌牌游戏。

  2018年3月14日摄于卢克基地的93-0825号机,垂尾顶部白色带上写着Gambler,机况相当好,翼尖挂载了ACMI空战训练吊舱

  台湾F-16飞行员的培训流程如下:首先在台东志航基地第7联队完成F-5战斗机的高教训练;分配到F-16部队后前往嘉义第21作战队进行换装培训,合格后才能佩戴F-16臂章前往作战单位;在作战队成为熟练飞行员后将经过选拔前往卢克基地的第21训练中队进行高级战术训练。

  台湾空域狭小、国际航线密集,只能进行小范围基础飞行训练,想展开大规模仿真对抗演练连块不受干扰的训练场都难找,而且会受到大陆方面的全程监视。在美国西南地区进行训练则绝对没空间和保密方面的限制,还能和美军及在美培训的其它空军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参与联合演习,甚至进行异型机对抗训练,对台湾来说无论是军事上还是外交上都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当然代价也是相当大的,整个中队在美国培训并不是“免费的午餐”,一切开销都要由台湾自己埋单,每年花费上亿美元,竟然接近防预算总额的1%(2020年度国防预算为114亿美元),超过全事院校的预算总额,而成果仅仅是完训少数F-16飞行员。台湾空军官员私下称只要是陆军、海军出身的国防部长上台,都会对这笔巨额开销心痛不已。

  随着F-35机队的迅速扩张,卢克基地即将转变为纯F-35训练基地,第56战斗机联队下属的4个F-16中队将调往别处。台湾的第21训练中队将于明年迁到图森空军基地,主要训练空域还是凤凰城西南的高华德空军靶场(Barry M. Goldwater Air Force Range)。

  在亚利桑那州荒原上空进行飞行训练的台湾F-16,因为垂尾根部装有减速伞舱,比美国空军自用型向后突出很多,LF为卢克基地的尾码,21FS代表第21训练中队

  顺便探讨一下很多网友提到的台湾空军政治倾向问题,我对这个并没什么研究,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外界一向认为空军是台湾三军中最的死硬分子,这是有历史和现实原因的。虽然台湾军队全盘美国化,但三个军种在历史沿革、作战经历和政治观点上还是不一样的。

  陆军人数最多,大陆籍贯的高层将领最多,从大革命时期开始到解放战争打的败仗也最多,“”时期一江山岛、东山岛作战等极少数战例仍然是惨败,所以陆军从心底里对是相当畏惧的。撤退到台湾后陆军和大陆就没有接触,金门炮战打了近20年也是心照不宣地“单打双停”,很多退役将领还愿意回大陆家乡探访,可谓藕断丝连。

  海军和的接触最少,解放战争中只有“重庆”舰炮击塔山阵地等极少数对地支援战例,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运兵(不是抢占地盘就是大撤退),大舰、舰队起义投向解放区的倒是不少。人民海军在最近20年才开始大发展,之前几十年长期积弱,一直避免和对岸海军正面接触,军舰直到1974年西沙海战才第一次通过台湾海峡,八六海战等作战规模都非常小,对全局影响非常有限。台湾海军虽然大部分都是美式装备,但是人员接装后全在台湾近海训练活动,和美军的接触也不多。在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军队一直是坚决反对的,尤其是海军陆战队,上台后虽然有所弱化,但这样的传统至今在军中仍有相当的影响力。

  1949年3月18日在葫芦岛被空军B-24轰炸机炸伤的“重庆”号轻巡洋舰,该舰于20日自沉

  空军则是完全不同的局面,解放战争中空军就全面参战且绝对没对手,对阵地和后方城市狂轰乱炸,如入无人之境。退守台湾后也一直侵扰大陆,深入上海、北京上空。随人民空军逐渐成长,双方在海峡上空爆发过激烈交锋,空中拼刺刀中互有胜负,最后一次空战发生在1967年1月13日。

  长期以来台湾空军的装备质量都要胜过空军;在台湾三军中也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军种,大批高质量的三代机远不是陆军的M60坦克、海军的“成功”级护卫舰可以媲美的;空军的素质、待遇、迁升速度和社会地位都要高于陆、海军,在台湾是妥妥的“一等人”;即使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较早拥有三代机的空军,和美国空军的关系极为亲密。因此台湾空军对大陆、对陆海军、对东亚地区其它空军都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优越感。

  美国空军长期留驻台湾直到1979年,断交后也一直维持长期深入的联系,空军数量最庞大的F-16部队人员几乎都有留美培训经历,能说流利英语,美方对台湾部队的管理相当宽松,甚至允许在营区内悬挂台湾旗帜。从指挥到战术,从训练到后勤,从军语条令到意识形态,美式思维深入到空军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就是一支穿着台湾军服的美国空军部队。在这样的氛围下,、、支持自然深深地融入到台湾空军的DNA中。

  到2000年前后,台湾空军已拥有了150架F-16、60架幻影2000和137架IDF,单从数量上说347架三代机在整个亚洲都名列前茅(韩国当时拥有160架C/D型并增订了20架;日本的98架F-2刚刚投产,213架F-15J/DJ在前一年交付完毕;沙特购买了120架F-15C/D和72架F-15S型)。不过因为大陆空军数量庞大,据台湾空军评估先进战机数量要达到450架左右才能维持优势,缺额只能暂时由80年代末服役的一个联队F-5E/F补充。

  2005年起当局就开始向美国争取采购66架(一个联队满编数量)F-16C/D,但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一直没能如愿。2011年美国提出对台湾现有F-16机队做全面升级,以平衡海峡两岸逐渐倾斜的军力对比,而洛马也正在展开一项面向现有F-16用户的升级计划,这就是F-16C/D Block 70批次,国际市场上称之为F-16V,成为最新也是目前排在最后的一个F-16型号(历史上的最大编号是F-16XL)。

  洛马在2012年2月的新加坡航展上第一次公布了F-16V方案,这一构型既可以是全新制造的飞机,也可以升级套件的形式改造现有飞机。“V”来自F-16的非官方绰号“Viper - 蝰蛇”。当年10月,洛马赢得了美国政府价值18.5亿美元的合同,将台湾空军当时拥有的145架Block 20升级到Block 70标准,使台湾成为F-16V的全球启动用户,台湾方面命名为“凤展计划”。原本美国空军也打算根据CAPES计划把自己的现役F-16C/D升级到同一标准,但因为预算紧张于2014年放弃,F-16V的开发费用只能由台湾独自承担。

  严格地说F-16V仍然属于C/D型,机体结构与发动机并没有变化,但是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航电系统改进巨大,因此能和阿联酋的F-16E/F、印度的F-16IN(F-21)一起构成F-16家族的第三代。

  F-16V的核心战斗力就在于诺格的AN/APG-83有源相控阵雷达,绰号是“弯刀”,来自它在诺格公司内部的学名:可变敏捷波束雷达 - Scalable Agile Beam Radar (SABR),和传统电子相扫雷达相比带宽更大、功耗更小。

  雷锡昂为F-16研制了RACR有源相控阵雷达以争夺航电升级市场,台湾空军将F-16V的雷达选择权交给了洛马,唯一的要求就是和美国空军自用升级型一样。2013年8月1日洛马宣布诺格的SARB雷达中标,继续沿用诺格的路线年诺格又在一架海军陆战队的F-18C上成功试验了SARB雷达,试图打进雷锡昂在F/A-18的传统领地。

  APG-83发展自F-35的APG-81,和它具有95%的软件通用性和70%的硬件通用性,尺寸略小以适应F-16扁平的雷达罩形状。APG-81则源自F-22的APG-77,拥有后者拥有部空对空模式,并配合F-35强大的探测功能开发了更先进的空对地模式,而F-22机队最新升级的APG-77(V)1又加入了很多APG-81的软硬件单元以增强对地功能。

  APG-83的厉害之处在于可以同时或者交错进行空空/空地模式作业,多目标交战能力大为提高,能同时跟踪20个以上的空中目标,探测距离也远超旧式F-16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特别增强了对地模式,提供高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测绘图像(对地面目标探测距离达到300公里),可以在强烈电磁干扰环境中全天候精确打击地面目标。

  APG-83的尺寸完全适配F-16的机体结构和电力、冷却、航电系统,可以直接安装在现有的雷达仓结构内(因为采用固定天线,占据空间比机械扫描雷达还要小),只需更改冷却、航电接口和设备机架,在事先做好工程准备的情况下雷达本体的换装时间不到5小时。

  为了匹配有源相控阵雷达所产生的巨大数据量,F-16V的任务计算机倍升被到MMC7000AH型,数据处理能力翻倍,内存扩大了十几倍,并拥有更大的升级空间;数据总线也更新为高容量高速度的1Gb以太网总线V的座舱更加玻璃化,升级的iPDG可编程显示发生器支持前后舱共6台显示器,比旧系统多出2台。因此单座型除了配备了2个4x4英寸高分辨率彩色液晶显示器外在中央操纵台还增加了1个更大尺寸的6x8英寸CPD显示器。双座型前后座具有相同的操作权限,而且拥有有限的LOS双瞄准线名飞行员可以各自跟踪不同的空中、地面目标并同时发射个人选择的武器,使火力打击通道翻倍。

  在2011年美国提出的军售清单中还包括JHMCS联合头盔显示系统、AIM-9X导弹、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和Have Glass II吸波隐身涂料(据称可将雷达反射面积降低20-30%),台湾方面基本上照单全收。不过JHMCS头盔单价高达40万美元(1200万新台币),连F-16飞行员出身的时任空军司令沈一鸣都对此肉痛不已,指示战训处评估配合区区40枚AIM-9X到底需要几顶JHMCS。

  2018年又追加投资采购了DRFM电子战吊舱、“狙击者”先进瞄准吊舱、复合武器挂架(令F-16最多可挂载16枚AIM-120)、MTC任务训练中心和AN/ARC-210跳频无线电,台湾空军还特意加入了原清单中没有的AGCAS自动防撞地系统,提高低空飞行安全性。

  因为相关系统都很成熟,F-16V的研制工作相当顺利,2015年10月16日由洛马试飞员保罗·兰德尔驾驶单座型原型机首飞。这架飞机实际上就是台湾常驻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用于研发和测试的2架F-16之一,刷着ED的尾码和93-702的机号,它在台湾空军的序号则是6601,第一架Block 20;另一架双座型93-822就是F-16V双座型的原型机。

  很多媒体特别是台湾媒体有意无意中把Block 20升级而来的142架F-16V和2019年8月20日增购的66架全新制造的Block 70(价值81亿美元)混为一谈,虽然它们都属于“凤展计划”,对外的型号也相同,但前者在台湾空军内部的正式名称是F-16AM/BM,飞机结构和配置也有不同。

  Block 20升级机沿用老的机体与发动机,因为台美共同测算过,台湾现役F-16机队的机体寿命只消耗了一半左右。洛马2015年对Block 50进行的耐久性测试也证明F-16的实际机体寿命超出原有设计标准3倍,可以从8000等效飞行小时延长到12000小时而不影响全部飞行包线架原型机,剩余飞机都将在台湾由翔汉公司利用美国套件完成升级,同时也会进行机体结构的翻修延寿。

  2017年1月首批4架Block 20(单座6612、6626号和双座6811、6819号)抵达清泉岗汉翔厂区开始升级,2018年8月23日6612号进行了试飞,同年10月20日该机返回嘉义基地归建。目前台湾媒体和军迷拍摄到完成升级的单双座机有30几架,全部142架改装预计在2023年完成。

  升级后进行试飞的6626号机,尚未进行最后的喷漆,外观上并没什么明显变化

  美国国防部安全合作局去年8月20日公布售台清单,全新生产的66架F-16V将采用C/D型的机体,换装加力推力14.6吨的F110-GE-132发动机(大部分设备都包含9套备份),安装了Link-16数据链,引人注目地配备了AN/ALE-50拖曳式诱饵(120具)和AN/ALQ-211A(V)4电子战系统(这两项都注明或采用其它同级别设备),还采购了27顶JHMCS II第2代联合头盔显示器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军售清单中并没再次出现很多媒体提到的保型油箱和IRST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对台湾的狭小空域来说即使是满载起飞,F-16V的航程也足够用了,看来台湾空军并没有像很多台媒鼓噪的那样打算把宝贵的F-16V投入到有去无回的大陆腹地目标远程攻击中。更可能的作战构想是在抗登陆过程中超低空进入战场,利用APG-83空地模式可同时工作的特性,在打击水际滩头目标的同时维持局部空中优势,以一架飞机实现双重作战任务(台湾空军也很明白战时远火犁地之后还能够升空的飞机将屈指可数)。

  最新的印度版F-21效果图,没有IRST,在右侧保型油箱上安装了软管空中加油系统的加油探杆,但从F-21到传说中的印度F-16生产线如今都还生死未卜

  在航电和武器系统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新造的F-16V将比Block 20升级版拥有更结实的机体、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更完善的通信/电子对抗系统和更长的常规使用的寿命。新机将于2023年开始交付,到2026年全部交付完毕,其中56架为单座型,10架为双座型。不算仍在云里雾中的印度版F-21,新造的F-16V已达到目前F-16家族的巅峰状态,除了IRST之外作战能力比阿联酋的F-16E/F还要强。

  继台湾之后,巴林将采购16架F-16V新机、升级20架,希腊将升级85架,韩国计划升级134架,斯洛伐克将购买14架新机,保加利亚将采购8架,摩洛哥将采购25架新机、升级23架,新机和升级生意两旺。

  很多网友希望比较一下歼-10C和F-16V,这比歼-10A vs. Block 20更难,因为歼-10A已经在2014年停产,网上能找到部分资料,而在产的歼-10C雷达、发动机、空战重量、飞行速度等很多参数甚至型号都没有公开,只有坊间的猜测,无从比较。

  在两者战斗起飞重量与发动机推力都接近的情况下,配备DSI进气道的歼-10C在机动性、高速性、隐身性方面仍然超过F-16V

  不过上面的对比是有前提的,就是假设台湾空军现在就能得到全部66架全新F-16V。歼-10C于2015年投产,2018年开始担负战斗值班任务,目前装备数量已超越200架。而全新F-16V现在还只是一个期货,要到6年后才能交付完毕,达到完全作战能力的时间还要更晚,两者相差了近10年时间,差不多是1/4代的时间差了。台湾采购的HMCS II头盔显示器和AIM-9X导弹数量也稀少得只有局部的战术意义而无法影响全局。6年后的2026年,台湾空军是不是真的存在还两说,歼-10C之后又会发展出怎么样的升级魔改型号,歼-20的数量能达到几位数,是否会出现新的四代中型机,在这些不可抗拒的潮流面前,区区208架F-16V真的只是明日黄花了。

  在一些网友的留言中能够正常的看到一股相当普遍的观点,就是战火一起,东风、远火洗地,歼-20临空,台湾空军还能剩下什么。我得说战争不是玩斗兽棋纯粹靠比大小多少就能决定胜负,如果是这样从井冈山一路走来的人民军队绝对没有可能打败蒋介石的几百万大军。战争中有太多不可预见的因素,甚至是一些偶然现象都会影响整个战局的走向,比如滑铁卢的大雨,比如中途岛利根号的弹射器。机场被首轮覆盖并不代表飞机就一架都飞不起来;歼-20固然具备压倒性优势,但假设正好面临美机增援前去拦截,我们也不能够确保台湾岛所有机场上空24小时全天候都可以压制得严严实实。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案比皆是,切不可因为对手有弱点就掉以轻心。

  另外还有一个观点就是IDF难道还用歼-20去对付?歼-10就足够碾压了。战争同样不是评书里的兵对兵将对将,没有规定IDF就一定要派歼-10去打,能用牛刀杀鸡为啥不呢?反过来也一样,不是我们有了歼-20其它作战飞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战场瞬息万变,你没办法预测和选择忽然出现的对手。

  其他:未来战争 大国博弈 贸易战 国际新秩序 习 马化腾 马斯克 DARPA 兰德研究报告 潘建伟 梅宏 吴曼青 李德毅 施一公 金一南 顾建一 卢秉恒 邬江兴 王凤岭 邬贺铨 沈昌祥 名家言论 国防建设 外军动态

全国咨询热线: 0315-51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