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支点建设决策部署,沙市区日前正式出台“重振沙市辉煌建功支点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全力推动沙市区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荆州当好江汉平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排头兵贡献力量。
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3510”目标:到2027年,沙市区GDP力争达到1000亿元,冲刺赛迪百强城区。2030年“十五五”末,GDP突破1400亿元,实现经济规模再造;2035年,GDP突破2000亿元,持续擦亮“三楚名镇”“百年商埠”和“江汉明珠”等城市名片。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方案》以全力推动发展格局、产业质效、发展动能、治理效能“四个整体提升”为核心路径,精心谋划并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激活沙市区发展内生动力。
实施品牌强区工程,坚持“两条腿”走路,让老品牌焕发新生、新兴品牌茁壮成长。对于“活力28”“皇冠”等存续品牌,建立历史品牌数据库,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线、嫁接前沿技术等方式,重塑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比如,曾经风靡全国的“活力28”洗衣粉,未来将通过技术革新,推出更环保、更高效的洗涤产品。对于“飞龙泉”“鸳鸯”等回归品牌,依托工业遗产资源,打造“生产遗址+文旅体验”的复合空间,让市民和游客能够亲身感受老品牌的历史韵味。同时,布局复古怀旧商业空间,打造“老字号主题街区”,将“荆江热水瓶”“落凤毛巾”等商标IP转化为文创产品、潮玩盲盒,实现从单纯的商标保护向价值变现的跨越。在培育新品牌上,立足小胡鸭、透透等新兴品牌,在荆州新城、金色童年小镇科创园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品牌孵化区域,为公司可以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与高校共建“品牌创新实验室”,聚焦天然日化、健康食品等热门赛道开展定向研发,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搭建线上线下推广矩阵,让“沙市造”新品类迅速走进年轻花钱的那群人的视野;设立“品牌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品牌保护与维权;联合高校开展品牌管理培训,通过多种方式优化全品牌生态环境。
实施产业倍增工程,做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以智能装备都市工业园为依托,聚焦汽车零部件、石油石化装备、空天装备等重点领域,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装备产业转型,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沙市化工园为依托,以硅烷偶联剂和生物精细化学品为主流产品,坚持基地化、园区化、绿色化发展模式,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新医药产业集群;以岑河工业园、金色童年小镇科创园为依托,建设完善“链长+链主+链创+行业协会+生产性服务业”供应链平台体系,全力打造国家级纺织服装(婴童装)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支持传统批发零售商贸公司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深化产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打造航空物流核心枢纽,发展专业服务业态;抢滩布局新兴起的产业,聚焦无人机系统研发制造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聚焦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提前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
实施重点片区打造工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各展所长。高品质打造活力新城,依据生产链条递进布局“总部经济、科创研发、中试孵化、量产应用”四大片区。总部经济片区吸引在荆银行、金融保险公司及企业总部入驻,建设金融中心;科创研发片区布局各类研发机构,建强产业科创平台;中试孵化片区建设都市产业园,布局新兴起的产业;量产应用片区推动产品大规模量产,形成协同发展格局。高标准打造繁荣老城,保留“百年商埠”历史文脉,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盘活土地资源,建设口袋公园和城市绿道。沿城市中轴线推进商业北进,打造核心商圈、消费集聚带和高品质消费集聚点,实施“十大工程”,发展新型消费,打造新IP,举办系列消费促进活动。高效能打造实力镇域,支持各镇(街道)发展特色产业,打造镇域经济“小老虎”,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全域共富。
实施要素保障工程,为全区发展筑牢根基。做实资金保障,通过多种渠道协同发力,构建多元化资金与金融支持体系,创新投融资模式,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做强用地保障,做好规划编制和报批,优化用地布局,推进“清园行动”,合理供应土地,促进土地高效利用。做优营商环境,打造“沙都办”服务品牌,建立完整服务机制,开展企业帮扶活动,优化各类服务环境。做好人才保障,推进楚商回归、校友回归和返乡创业,建立“订单式”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引进高端人才,建立人才工作室和专家工作站。
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快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提档升级。多维度打造立体交通网络,推进沪渝高速“四改八”、过江通道建设,打造多式联运枢纽,改扩建沙市机场,构建低空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文体设施,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全方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和长江大保护,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实现生态蝶变。
实施模式创新工程,为沙市区发展注入新活力。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开展链式招商、市场化招商,打造飞地经济2.0版,创新应用场景招商。升级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推动产业从“单链延伸”向“多维共生”转变,打造链群协同新范式,建设产业社区,促进数实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优化科学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培育和壮大创新主体,建设高能级科研平台,搭建银企对接桥梁,打造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记者陈丹 通讯员梅五松)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